供稿:王旭东 摄影:石秀 编辑:战勇钢
2020年11月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在良乡校区丹枫C1025室开展了“北湖论剑”第一期暨“聆听师道”青椒主题沙龙活动,青年教师王旭东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以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对《资本论》第一卷编辑情况和当前国外热议的问题为切入点,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验,本次活动由党支部书记孙利主持。
首先,王旭东老师介绍了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一问题的。对《资本论》第一卷恩格斯编辑版问题关注是在自己博士期间的一次师门内的学术进展报告会上产生的,当时自己主要介绍了收录第一卷德文第3版的MEGA2II/8卷的情况,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对科学附属材料卷有关《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3版的《产生和流传情况》的内容产生了较大的争议,引起了自己的注意,为此,在之后的研究过程中王旭东老师不断围绕这一问题搜集资料,完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报告,对这一问题有了全面了解。
其次,王旭东老师从《资本论》第一卷恩格斯编辑史的角度介绍了国外学者争论的焦点在哪里。法文版出版之后马克思就产生了修订德文2版的想法,由于当时的主客观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如愿,后来左尔格提出出版《资本论》第一卷美国版时,马克思为此制作了一份供翻译使用的《编辑说明》,并将这份材料和一部法文自用本寄给了左尔格,但是由于开始选定的译者杜埃在恩格斯和杜林争论中的糟糕表现,马克思放弃了由他担任译者的打算,一时之间由于没有合适的译者以及其他工作的干扰,美国版出版计划自始自终都没有实现。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开始编辑第3版,1885年第3版出版,后来左尔格知道恩格斯正在修订《资本论》第一卷就将马克思寄给他的《编辑说明》交给恩格斯供他使用,1886年2月恩格斯得到这份材料,但是1885年第3版已经出版,因此,国外学者就产生了第3版是否使用这份材料的疑问?除此之外,在已经得到这份材料之后,恩格斯在第4版仅部分使用了《编辑说明》,很多部分也没有遵从上面的指示,那么第4版是否符合马克思对《资本论》第一卷的最终构想?围绕这些问题,德国和日本两国学者进行了将近30年的争论,至今还未有定论。
之后,王旭东老师指出,这一问题的实质涉及“马克思恩格斯问题”。有关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之间关系的讨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形成两条战线:一条战线是以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组成的,另一条是以编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编者组成的,中国学者广泛的参与了第一条阵线的讨论,形成了很多代表性的成果,但是由于受制于马克思恩格斯大量文献的未公布,第二条战线的解释权长期以来都在编者手中掌握,中国学者难有涉及。随着MEGA2《资本论》及其手稿部分的出版,《资本论》全部材料得以公布,中国学者有了使用原始材料参与相关的讨论可能,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严谨的精神客观的考察这一问题,有力的回击国外学者提出的马恩对立论,维护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一致性。
在之后的交流环节中,刘新刚老师指出,马克思主义研究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将经典文献中的科学原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文献——思想——现实问题的解释路径,不能迷信国外,也不能无视国外,要以开放的视野看待国外学者提出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随后,参与活动的老师围绕王旭东老师的报告展开了深入讨论。
最后,孙利老师总结了这次活动,她指出,青年教师的培养事关学院长远发展,涉及师资后备力量储备,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即要坚持以老带新的培育方式,也要发挥青年教师的能动性,青椒主题沙龙活动以青年教师为主,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我们将一直保持下去,让大家能充分交流。王旭东老师的报告很具特色,从如何发现这一问题,如何理解这一问题,这一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三个层面作了分享,使我们对于这一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使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实现科研为教学增添解释力、教学激发科研中的新问题的教研模式。
(审核:刘存福)